回歸中國樂思的本性:幽深靜麗的南管古樂【振聲社】 日期:2006/11/29

















作者:陳慶隆文章來源:民生報A10文化風信
展演名稱:張鴻明與【振聲社】南管演奏會展演團體:張鴻明與【振聲社】
展演時間:95.10.28展演地點:台南大學雅音樓






 







 


百年館閣【振聲社】自2000年正式復社,即秉挾旺盛的企圖,再創南管古幹嫩芽、再生與蛻變的青春風貌。不但謹守仕紳業餘、清新單純、以樂會友的格調,更從技術而學術,涓涓滴滴舉辦演奏會和研習會,連袂地獲得台南市政府予以今年度為扶植團隊的肯定。


 


這次演出雖以西方演奏會的形式展現,但所幸仍聚焦在「定、靜、慢」的音樂本體及其美學質感上來鋪陳與發揮,而捐捨現今南管一片和鶯聲燕語的梨園戲靠攏,與花俏競艷舞台聲光的姿容,難得地不媚俗地回歸中國樂思幽深静麗的本性。


 


慣於操弄音樂,反而失去對音樂神秘性的尊敬,是本世紀音樂現象的悲哀。音樂取得容易,甚至到濫用的地步,已經少有人去凝視對於宇宙天體與音樂起源的關係。無論在中國或西洋文藝復興時期(Tomlinson Gary),都區開欲洞悉此間奧秘的音樂家和僅熟捻樂器演奏的樂師之不同等階,以技(技巧)、藝(藝術)、學(學理)、道(哲學)等層面來評述音樂。曾幾何時,音樂被冠上「實用說」和「功能論」,音樂就墮入紅塵。但所幸紅塵裡仍有知音人,小心呵護音樂的清雅與高貴,【振聲社】即是。


 


聽【振聲社】這次的呈現,施炳華琵琶觸弦的音色淳美,在《荼薇架》、《不良心意》、《見只書》等曲拍子稍微略進,散板慢頭時在「全攆」圓滑的密度和蓄勢稍弱,但三絃亦步亦趨均能適時以餘音來修飾。樂團整體上來說程度相當整齊,洞簫氣口和玉噯的繞轉看出功力;二絃執軟弓進退有據;下四管中的四塊、響盞、叫鑼不慍不火,斷絕賣弄;撩拍典雅,尤其三撩拍和七撩拍時作工細膩。而張鴻明執台灣南管大師的風采,當然號召滿場行家傾聽,穩實的琵琶可圈可點自不在話下;更難得的是,所有的唱曲者在「叫字」(咬字)清晰講究,尤其蔡芬得的男子唱腔遊刃有餘、千回百轉,並平均正嗓和假聲的落差,別於拔尖的嗓腔,增添風煙般的距離美。


 


這是一場音聲的審美享受,不僅由於聽不完的音色變化和音象疊層-斷素零紈、珠光劍氣的奇妙化合,更在於耳畔聲響節奏的巍然交織絲竹的婉約奇幻,定神與恍惚的境界之外的多層愉快,令人應接不暇、樂不可支卻同時心齋坐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振聲社板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