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樂神-孟府郎君


分類:民俗研討

2006/11/04 01:08


福建民間信仰中的神仙有不少是地方性信仰的神,亦成為道教俗神。有天上聖母(媽祖)、保生大帝(吳真人)、廣澤尊王(郭聖王)、青山王(張捆)、開漳聖王(陳元光)、泉州南音郎君等。還出現一些通俗經書:《太上說天妃救苦靈驗經》、《太上說慈濟真君救世妙經》、《太上說慈濟仙姑救產難經》、《太上元陽上帝元始天尊說保安廣澤尊王靈濟普德郭星君攝魔醒世妙經》、《開漳聖王武德醒世真經》等。

  泉州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保存著許多優秀傳統文化。泉州南音(以下簡稱南音),又稱南曲、南管、弦管,是一種古老的樂種。它文化積層十分豐富,樂曲優雅、悅耳動聽,為 廣大 群眾所喜聞樂見。南音以泉州方言演唱,隨閩南人的足跡傳播到臺灣、港澳及東 南亞 各地。南音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關系,20多年來已引起國內外不少學者的興趣和研究。海內外南音界尊奉的祖師爺郎君,或稱“郎君大仙”、“郎君先師”,只有在南音界奉祀。那郎君是誰?南音界普遍認為是那位五代後蜀主孟昶。郎君一般沒有塑像,亦沒有專祠奉祀,而是多為畫像。其像為貴胄王者打扮,手執弓彈的形象,與民間恭祀的送子張仙竟是一模一樣。

  有關孟昶記載,史籍上所寫的筆墨無多,亦並沒有孟昶與南音有何關係的記載。《舊五代史》有《孟昶傳》,《新五代史》第六十四卷《後蜀世家四》載:“昶好打球走馬”。宋、明、清一些文人的史料筆記謂宋平後蜀,蜀宮花蕊夫人被召入宮,攜有蜀主孟昶挾彈圖,託名張仙,詭稱祀之能令人有子,其後傳於民間。(見宋·蔡鐵圍山叢談》、明·陸深《金台紀聞》、郎瑛《七修類稿》,清·褚人獲《堅瓠三集》卷四)。《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四六引《賢奕》云:“二郎神衣黃彈射擁獵犬,實蜀漢王孟昶象也。宋藝祖平蜀,得花蕊夫人,奉昶小像于宮中。宋藝祖怪問,對曰:‘此灌口二郎神也,乞靈輒應。’因命傳于京師令供奉,蓋不忘昶,以報之也。人以二郎挾彈者張仙,誤也,二郎乃詭詞。張仙乃蘇老泉所夢仙挾二彈,以為誕子之兆,因奉之。果得軾,轍二子。’見集中。”而《溫叟詞話》亦敷衍其事,“溫叟”不如其為何朝代之人。

  二郎神、張仙的傳說比花蕊夫人畫孟昶小像而詐稱張仙的故事早。戲神二郎神、送子張仙的崇拜在民間流傳較為普遍,且與道教神仙信仰有關。道教神仙內涵廣泛,有長生不老的成仙說,有我國古代神話及民間信仰諸神,即先天神聖與後天仙真,民俗信仰之神。簡而言之,道教神仙信仰包括天神、地、地府、神靈、人體之神、人鬼之神。仙人與仙真等。道教神仙信仰亦與我國封建社會的統治者所提倡的“神道設教”相適應,是有所選擇,有所分析地將一些神仙納入敬祀之列的。隨著道教的發展,各歷史時期都有新的神靈崇拜出現,特別是對那些生前能濟世利民,為國為社會而歿後被尊為神的;也有不少神仙崇拜逐漸消失或是人們的崇奉熱度削弱的。

  張仙信仰在我國傳播較廣,時間也較為漫長。有關張仙的傳說有幾種說法。宋代蘇洵《蘇老泉先生全集》卷十五《題張仙畫像》中云:“洵嘗於天聖庚午重九日至玉局觀無礙子卦肆中,見一畫像,筆法清奇,乃云張仙也,感必應,因解玉環易之。洵無子嗣,每日必露香以告,逮數年,既得軾,又得轍,性嗜書,乃知真人急於接物,而無礙子之言不妄矣。”元代趙道一《歷代神仙通鑒》卷一九有云:“(宋嘉中)帝晝寢,見美男子粉面五髯,挾彈而前曰‘君有天狗守垣,故不得嗣,賴多仁政,予為彈而逐之。’帝請詳其說,曰‘予桂宮張仙也,天狗在天掩日月,下世啖小兒,見予則當避去。’帝頓足而覺,即命圖像懸之。”(自後民間無子者有寫張仙供焉。)《續文獻通考》云:張遠霄,眉山人,宋時遊青城山,一日見一老人持一竹弓,三鐵彈,賣與他要價三百千。對他說“吾彈能辟疫病,當寶而用之”。再見老人,遂授度世法,熟視老人,見其目各有兩瞳子。數十年後,張遠霄經白鶴山,峰上有石像,一老人說:“此乃四目老翁,君之師也,不記竹弓、鐵彈時耶?”張猛然大悟,舉事修之,時常往來鄧州挾仙樓,以挾彈為人家散災難,甚著靈效。人因稱為張仙或呼張四郎,敬之如神。後民間多繪其像懸以祀之,謂能避邪,又可令人有子。而清代朱彝尊《曝書亭集》六九有《重修張仙祠碑》則謂張仙名惡子,越西人,晉末後秦妙萇曾遇於梓潼嶺,於是立廟嶺上。

  民間的張仙崇拜還體現在道教通俗勸善經書之中。明清之後,隨著統治者及民間對關帝的尊崇,一些有關的經懺典集相繼出現。如《三界伏魔關聖帝君忠孝忠義真經》、《關帝本傳》、《太上忠武關聖帝君護國保民寶懺》、《關帝正朝全集》,以及通俗勸善書《關聖帝君明聖經》(以下簡稱《明聖經》、《關聖帝君覺世真經》(以下簡稱《覺世經》)等。《明聖經》與《覺世經》在民間流傳很廣,刊印版本甚多,影響相當大。《明聖經》將《覺世經》收在其中,作為該書的一部分內容。而《明聖經》的版本,亦往往有不盡相同的內容,有繁有簡。一般有《關帝世系考》、《桃園經》、《關帝降筆經》、《靈驗記》、《靈簽》等。有的版本還有《訓孝文》、《戒士文》等“聖訓”。《明聖經》還將道教的護法神王靈官。送子張仙作為關帝的侍從,並附有《寶誥》。《明聖經》的出現當在清中葉以後,因為清康熙間江蘇淮陽人盧湛所編的《關聖帝君聖跡圖志》資料十分豐富,其中的《聖經志》收有《覺世經》而不見有《明聖經》。作為民間十分流行的有關經籍不被收錄是不可能的,可見《明聖經》的產生比《覺世經》來的遲。

  《明聖經》稱張仙為“九天輔元開化靈應大帝七曲毓聖天尊”。是經的《文昌應化張仙寶誥》云:“桂香內殿文昌左宮,七十二化之法身,百千萬劫之運數。育嗣天下,演教人間。金彈竹弓隨身帶,孤辰寡宿滅形蹤。扶小子而衛通關,蔭閨房而護產難。聰明日益,痘疹減消。難育者,祈之便育;難痊者,禱必痊。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九天輔元開化,靈應張仙大帝,七曲毓聖天尊。”《明聖經》又云:“因張仙無主轄,敕令隨吾(假關帝自稱)為從神。檢點少男與少女,或損陰絕子孫,送生催生及難產。魅妖傷殘,斑痘疹。如有焚香諷誦者,轉禍為祥顯聖靈。今有塑畫吾像者,側立張仙持彈弓。”經中將張仙作為文昌張啞子的化身,還點明張仙的職能。

  其實,祈求子嗣之俗在我國有著歷史根源的,古者求生男孩就有懸孤矢,又祀高(主管嫁娶的媒神,也稱“郊”)之禮,於所禦者帶以弓,授以弓矢的求子儀式。(見《禮記·月令·仲春之月》、《呂氏春秋·仲春》)後人或寫其意於圖,以為祈子之神像,後來又輾轉變成張仙為送子之神。因張仙挾彈的“彈”與“誕”同音,又有花蕊夫人的蜀主孟昶“挾彈圖”或為“張仙圖”,兩者混一的故事。從元趙道一的有關張仙傳說亦可以知道早在元代之前就有天狗下世啖小兒,張仙能彈而逐之的記載。過去,民間有一種傳說,天狗會順著煙囪鑽進屋裏,危害小孩,還會傳染疾病,如果在家中供奉張仙畫圖,天狗就不敢作惡了。在歷史長河中,男女娶嫁,生育問題在我國被視為人生大事。尤其在封建社會中的婦女地位低下,出嫁後如果不能為夫家生男育女,便有被遺棄的可能性,因此,重男輕女,希望喜得貴子的祈嗣活動成為普遍民俗。

  泉州民間的祈嗣形式多種多樣,有一種叫“祭天狗”的,那是道教祭禳科儀。這種法事需要禮請道力較高的道士高功(泉州俗謂“中尊”),按照“祈嗣祭禳天狗科”的儀式進行。祭壇上要用白布一丈二尺,一半書寫“黃河結界”,另一半寫“天狗天狼落陰曹”。用朱砂書寫。白布下麵用銅盆盛水,水中點燈,又用朱砂寫“人火長生”,“鬼火滅亡”于兩張紙上,安於燈上。道士仗劍將布割斷為二塊,把書寫“黃河結界”的布送交主人,書寫“天狗天狼落陰曹”的布則由道士收藏。此外,道士另行有符命、文告、符籙發送並用“代人”(一種紙剪成人形或糊成人形的祭品)抵承災厄等節次。總之,“祭天狗”是泉州民間祈嗣者所謂犯煞而子息不成,須憑禳謝之誠,祭禳度厄,祈禱早結麟胎,或胎孕堅固而順利平安地分娩。

  南音祖師是孟昶或是張仙,其實難以講清楚,南音界一些較為早時的手抄曲本的郎君傳說不一。清代抄本《清音雅韻》說郎君乃唐代進士,姓張名益昌,才貌超群,神性飄逸,善於歌唱,還傳教周圍之人。益昌娶妻竇氏,賢惠而有姿色,生有三個兒子(有的抄本說成“生有百子”),被天狗傷害。郎君很痛恨,後來得到異人傳授弓彈。有一年的八月十五晚上,郎君對竇氏說要為兒子報仇,說完馬上駕雲登天而去。此時剛好唐明皇微服外游,見竇氏貌美,強占為妃。這位竇氏工巧善畫,因思念故夫舊日溫愛,畫了郎君的儀容掛在寢室,朝夕焚香禮拜,被唐明皇發現。問竇氏所畫何人,竇氏詭說是“張仙公”,民間供祀,禱祝可以多生男子。明皇信其言,遂降旨建祠于金鑾殿之右,並敕封春秋二祭。這明顯是把孟昶與張仙的傳說混在一起,只是名字改了。另一抄本《御前清客》的《郎君像贊》,認為南音所崇之神相傳為孟昶,唐末進士,守西川,後為蜀主。洞曉音律,雅善絲竹。夫人竇氏美而豔,所畫的孟昶圖像流傳民間。其像豐規雋逸,玉立美髯。因執弓挾彈,故涉于張仙。抄者認為五代之時,偏居諸王多能歌辭好聲樂。南唐與西蜀尤其是如此。還有後唐莊宗喜愛戲劇,自己粉墨登場,自稱“李天下”,致使有伶官之禍。奉郎君為神的事雖屬無稽,不過郎君擅長音樂尊其為樂府宗師也是可以的。作者最後云,因朋友所託為郎君撰寫像贊和傳略,只好根據傳說寫來,至於認真考據,還待今後。南安《淡甯齋曲本》的《郎君先師寶像贊》云:“緬彼神像,仙姿出群,氣度閒雅,意思溫存。蒼松掩映,境辟繽紛,持弓在手,掃卻妖氛。童子隨伴,歌管長聞,或張或唱,響遏行雲。詞曰:‘……雖未詳至姓氏,即此飄然逸樂,世人共瞻之曰郎君’。”有的《孟郎君像贊》詩云:“自從私祭託張仙,尺幅鬚眉尚宛然。贏得師涓稱弟子,年年迎送奏神弦。”“宋元明閱幾紛紜,一縷夔巫望帝雲。太祖世宗俱寂寞,披圖人識孟郎君。”這應該是近代以來南音界對郎君對來歷比較一致的共識。

  海內外南音界弦友(南音界稱同道之人)在互相訪問,進行藝術交流時,主人如果正在祭祀郎君,客人亦會自然而然地參加活動。海內外的南音郎君崇拜俗信活動。在祭祀中,還要用道教符籙來通靈降神,禳災驅邪,護身祛病。那是在祭禮郎君之前,須用朱砂畫兩種符在黃紙上,一符畫五張貼在五種樂器上,即南音稱為“五管”的琵琶、洞簫、二弦、三弦、拍板。此符在祭禮儀式開始時,起封焚化;另一道符在壇前用之,祭祀後燒化在酒中,然後讓參加祭祀的諸弦友飲之,據云可以消災得福。這兩種符的上端有三個勾或寫成三點,這是道教符籙代表最高尊神三清的符號,在道教符籙中最為常見。用黃紙畫符與古代黃色土地的崇拜有關。古時視黃色為“正色”,道教則認為黃色與神仙有關聯,並有通靈的作用和禳解功能。

  綜上所述,可以說泉州南音郎君崇拜與其他神信仰較之獨特,且與道教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南音郎君還成了海內外南音界弦友維繫鄉情的紐帶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振聲社板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