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26再修改


板主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報導,對於現在南管館閣的式微與所謂以往館閣的定義有深入的看法。此位記者認為現在的所謂南管館閣類似社團,不若過去以往是社區的文化核心。


其實板主想要說的是,南管館閣會走到今天這樣的地步,並不是它本身願意的。而是這個社會的文化核心已經轉移。台灣從農業社會進入工商社會,人們的選擇更加商業化。以前的南管館閣多依附廟宇,成為一些神明誕辰或慶典的排場之一。然而現在的廟宇經營型態也變得功利與商業化,以前也是人們平日的活動信仰中心,現在也慢地失去它社區性的功能。


南管音樂以傳統之姿隱身在這個已然丕變的社會中,端賴的是一些愛好者的支持,縱使南管館閣想要成為社區的文化核心,但已然沒有這樣的環境背景。


倒是現在以類似社團的方式存在,成為同好的活動中心,也不啻為是可以讓南管音樂以另一種型態在這個社會繼續生存下去的一種好方式。


很多人對於南管音樂的式微,都要提到它口傳心授的教授方式,似乎南管音樂的慢慢沒落與此有很大的相關。但板主有另外不同的看法。南管的老師若真可以口傳心授,那還有什麼問題呢?問題不是出在這個口傳心授的問題,而是在於很多的南管老藝人對於南管的教授並無一套有系統的教學法。他們或許多是技藝很高的南管弦友,可以演奏出美好的南管音樂,並且幾近將所有的指套都了然於心。然而他們在教授南管方面,並非那樣地有系統化, 這或許是南管傳承上, 一個需要改進的地方. 但它決不是讓南管走入沒落的主因.


大抵音樂的學習,不論是哪一種音樂,若想要有一點成就,非得認真學習個三五年,並且幾乎每天練習不可。我們可以想一想,為何我們要從小就將孩子在國小前送入音樂教室,要他們學鋼琴等等。第一年,可能他們剛會彈奏一些簡單的和絃曲,第二年、第三年慢慢地進步。到可以上台做專業演出時,要有幾年的光陰呢?同樣是音樂,南管音樂也需要下苦心不斷地練習,才能夠有所成就。然而,願意這樣付出心力的,現代的社會,又有多少人肯呢?


很多人對南管的許多規範有不少的意見和看法, 認為這是阻礙南管普遍化的要因. 於是有不少喜愛南管音樂的音樂人開始想辦法要去將南管音樂改變得更貼近現代社會.於是出現了很多以南管音樂為背景的各式演出型態. 這樣的積極性的確是豐富了南管的音樂生命. 但不可否認的. 傳統南管音樂依然有它的堅持. 板主認為很多堅持仍走傳統南管音樂的人, 他們所愛的不只是南管這樣優緩的音樂特質, 更多是他們對於南管音樂自古走來的孤傲及不與它同的堅持特質, 讓身為現代的我們, 更加為可能失去或變質的美好傳統文化盡上一己之力. 這樣的堅持,有時是很孤寂的.


政府對傳統音樂所該做的,不是一味地辦這些類似聚會的活動。音樂人才要由小扎根,傳統音樂更是。如果政府對這一點有所了解,應鼓勵所有的小學,廣社傳統音樂的社團,並且培育傳統音樂的種子教師,這才有機會讓傳統音樂永續不斷地生存下去。


文化的形成是依賴於人們的需要。振聲社在依附廟宇做為練習的場所百年多之後,由於武廟的一再整修與廟宇文化不再重視南管音樂。在2000年新血的加入後,移回了自己的館產台南市忠孝街112號,雖然這也是棟百年的古厝,但卻給了振聲社重新投入現代社會的基礎。


 


未來的日子裡,館閣或許不再扮演社區的文化核心,但它將是文化的保存者、推動者與培育者。這才是新社會的館閣姿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振聲社板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